文/王双怀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23年4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董海鹏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权威期刊《美术》(CSSCI)上,发表了题为《雄关魅影:王绂<居庸叠翠>图考述》的学术文章。该文指出,《居庸叠翠》描绘了居庸关景色,是王绂《北京八景图》之一。作为描绘军事屏障与民族互动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居庸关一带层峦叠嶂,两山夹峙,是长城防御体系和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关口。《居庸叠翠》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居庸关周边的优美环境、居庸关长城的雄姿及其重要作用。从诗文创作与丹青图画的视觉审美意象上看,《居庸叠翠》是介于“民族互动”与“艺术感性”的“实景”创作,显示出明代绘画思想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长达11000余字的论文中,作者分别从《居庸叠翠》的创作背景及其政治意图、《居庸叠翠》对居庸关雄姿的描摹、《居庸叠翠》的文化功能与艺术价值这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剖析与论述。
在“《居庸叠翠》的创作背景及其政治意图”部分,作者认为,《居庸叠翠》画卷本身以及画上所题跋的十三首诗文,无一不凸显出居庸关的显赫地位,同时也暗藏着众多官员对于明成祖迁都北京这一重大决策的政治态度。这些官员借题诗之机,向留守南京的同僚们传递出支持明成祖迁都的鲜明政治立场。而王绂的特殊身份所蕴含的政治意味,更是让作品创作的政治主题显得尤为突出。《居庸叠翠》所承载的政治功能,为我们重新构建明初的政治文化生态以及艺文创作状况,提供了双重视角的独特观察。
展开剩余57%在“《居庸叠翠》对居庸关雄姿的描摹”中,作者经由剖析居庸关雄踞长城要冲、拱卫京城北京的地理态势指出,王绂创作此画之际,居庸关周边明长城尚未竣工,故而画作中仅描绘了居庸关关城。从画面所呈现的地貌特征能够推断,居庸关作为北京北部关键屏障,尽显雄浑壮阔的气势与举足轻重的军事战略地位,充分彰显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细致剖析,并结合东汉和林格尔壁画墓中的居庸关图、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九边图》等资料展开深入探究,进一步阐明居庸关不仅是拱卫京师的重要门户,也是关外游牧民族与关内农耕民族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居庸叠翠》的文化功能与艺术价值”部分,作者从文化功能、艺术价值等维度深入剖析,进一步阐明这幅作品不仅借水墨丹青定格了居庸关“两山夹峙、一水中流”的独特地理景观,更凭借“以实景寓史观”的精妙创作手法,达成了艺术表达与政治隐喻的完美交融。
具体而言,画作一方面以“叠翠”意象巧妙化解了传统边塞诗画中“铁马秋风”的紧张气氛,借“层峦叠嶂”的笔墨韵律,把长城防线幻化为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审美客体;另一方面,其纪实性构图与题跋诗文的互文关联,又悄然构建起一套隐晦的政治话语体系——既是对明成祖迁都北京合法性的视觉佐证,亦是对“华夷一家”边疆理念的艺术演绎。这种文化功能与艺术价值的双重构建,让《居庸叠翠》成为探究明代绘画思想变革与边疆叙事转型的关键范例,其价值早已突破单纯山水画卷的范畴,升华为解读明代政治文化生态的视觉图式。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巍峨象征,屹立千年;居庸关,则是长城之上声名远扬的雄关要隘。回溯中国古代绘画史,描绘长城的图像本就寥若晨星,而聚焦居庸关的图像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居庸叠翠》中呈现的居庸关图,便愈发显得珍贵难求。
透过《居庸叠翠》所勾勒的雄关绰约风姿,我们不仅能洞察王绂的创作初衷与绘画风格,更能深切感悟到居庸关及其防御体系在国家安全防线与民族交流互动中所占据的关键地位。而这,正是这幅作品不可估量的价值所在。
来源:阳光报
发布于:陕西省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